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气候变化减排
主讲人:关大博 教授; 崔璨 博士
单位: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时间:2020年11月4日
提前进场,刘竹老师讲疫情期间碳排放研究
提供了高时间分辨率、近实时的排放数据
https://www.carbonmonitor.org.cn
https://carbonmonitor.org
碳源碳汇计算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大多数数据用数学模型推算
监测的主要是工业,没有农业碳排
关大博老师的声音好年轻。
从数据库开始
刘竹老师2015年Nature文章(关大博老师通讯)
这个清单很受用,支撑了很多研究
关注发展中国家排放(被世界所忽略)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并不太重视,CEADs基于当地一手数
通过重点排放电源数据,对城市级排放清单,进行校验。
自上而下vs自下而上
未来争取做到近实时监测排放
1 疫情与经济和排放
分解到不同时间和不同部门
就是导致王亚菲老师被Nature快速退稿的那篇???
通过MRIO追踪封锁措施的国际交互影响
中国电子行业相较德国汽车行业,具有更快的恢复速度。
2 疫情后经济复苏与碳排
疫情是一个绿色投资的契机
恢复经济的短期投资会影响未来排放格局
投资5G等新产业,可能有利于实现巴黎协定
投资基础设施,可能使全球碳排超标
缅甸、老挝等,过去几年碳排增长非常快,但GDP增长相对较慢
小国的问题
搭便车问题,诺德豪斯教授的文章有提到
单个小国在国际排放比重较低,但60个小国加起来,为全球排放第三位,仅次于中美。
小国的未来排放
未来的气候变化减排,重点在小国和发展中国家?
Q&A:
Q1:关老师,您好!我在使用CEADs数据库时发现,中国各省区47部门的数据中工业内细分部门的数据大部分是估算的。请问您这个估算过程和方法能介绍下吗?47部门的能源数据工业内细分部门好像也是估算的。
A1:中国官方不发布碳排数据,ceads基于清单法计算。省级,用能源平衡表和工业最终使用计算,排放因子在各省有差别。方法在网站文章中有介绍。47部门的能源数据,江浙地区没有公开发布能源平衡表?有的年限,我们通过一些特殊渠道获取了能源平衡表,有的年限通过其他年份估算。内部发行的表我们可以获取。细节请看论文。
Q2:关老师,您好,之前世界银行对全球GDP损失预测,中国的恢复程度高于预期水平,现在有一些国家又一次采取封城措施,中国已经恢复了的产能水平会改变原来的全球供应链吗?相应地,一些国家会加大对中国的贸易壁垒力度吗?
A2:并非所有国家都受到持续打击,比如中国第三季度经济已经回正。亚洲地区大多防控比较严格,比如越南,在疫情下,产业链受益,大量投资涌入越南,产能恢复,且带来未来出口的动能。对于中国而言,大量投资热钱涌入中国避险,从汇率角度看,外部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信心较强。贸易壁垒跟国际政治有很大关系,世行目前的项目认为未来会有两个极端,加强或者完全放开。
Q3:4月份Nature文章估算今年碳排放减少4-7%,取决于疫情的发展程度,现在二次爆发严重,关老师估算今年碳排放总量会减少多少?
A3:经济增长强的国家可能下降得多一些。未来的减排,取决于投资结构。疫情可能只是一个小感冒,为未来整体排放的影响不大。
Q4:关老师,您文章中的图都做得很美观,包括那些隐含资源环境的流动图。作为学生想问您,这些图是用哪个软件做的?
A4:没有一张图是我自己做的,都是学生做的。大部分用AI,原始图为R和origin。反正都是用AI美化。
Q5:目前电动汽车应用越来越广泛,那交通数据中,是如何区别电动汽车和燃油车辆呢?
A5:用比例估算,有很多前提假设。既往估计近时。
Q6:小国的排放问题?
A6:按目前增量,未来5-10年会超过中国。控制也不容易。和欧盟国家还很不一样。小国之间,各有差异,政体、经济结构等,缺乏统一的手段,只能从自下而上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Q7:60个小国家很多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点国家,中国一带一路投资中的电煤项目在全球减排的背景下一直被外媒诟病,其中很多电煤可能成为沉默成本,关老师有具体的建议吗?
A7:《纽约时报》和《卫报》采访过我这个事情。不是中国要输出煤电,是这些国家需要这些电力发展其工业,中国支持更清洁的技术过去。有些行业不能用清洁能源,比如炼钢,只能用煤电。中国的角色是支撑一带一路国家更清洁能源,应该算中国的碳汇。
Q8:有碳排放预测和碳吸收预测吗?
A8:目前我们团队还没有这个能力,目前主要是碳源,碳汇做得少。碳汇预测,全球做得也不多。全球碳项目有一些短时预测。
Q9:1.5摄氏度的目标还能实现吗?
A9: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主要发达国家的承诺也在本世纪中叶。主要看未来政策。